Search

我人生於溪邊露營過3次。

第1次是跟隨老師的腳步深入宜蘭郊山尋訪古道,第2次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我人生於溪邊露營過3次。

第1次是跟隨老師的腳步深入宜蘭郊山尋訪古道,第2次是中央尖溪溪邊,第3次則是緊鄰耳無溪(後2是同一行程)。由於不是明確的指定營地,都是靠嚮導的經驗選址。

對於懂的人來說,選址就像呼吸一樣自然。嚮導不只會看最近的天氣和雨量,還會依照上游集水區的大小來判斷水有機會漲得多高,以及設想好緊急撤離路線。但若不是必要,自然是離水邊越遠越好。

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,只需要先記得「切勿於溪畔紮營」這一原則就好,畢竟風險控管是一門經驗累積而成的藝術。

.

看到網友吵得不可開交,特定媒體與人士興風作浪,討論的重點一直放在國賠和究責,我心中是有些嘆息。新聞上的人命,果真只是數據而已?人家已經為了疏忽付出了終極代價──家破人亡啊!為何就不能多點同情和理性,少點無謂的謾罵?他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黑暗混亂的時期,不需要更多的落井下石。

比起聚焦在口水上,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創造更安全的未來,不是嗎?臺灣不是只有一個水壩,又有誰知道下一次無預警放水會是何時何地?

網友喜歡引用的「隨時會排放水」警示牌照片,左後方不就有一線天半日遊接駁車的連絡資訊?這顯示理論上的「禁區」,現實上並非如此,以後也繼續會有缺乏觀念的民眾或業者帶人進入。

栗栖溪是如此,其他水域也會如此,而政府沒有這麼多資源監控與執法,所以長遠之道,還是教育大家怎麼為自己的安全負責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進入社會數年之後,受「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」影響,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。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,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,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。 奈何工作忙碌,難得空閒,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、人文與政策,但不久後就發覺臺灣人其實非常缺乏這方面的資訊。於是呢,我創立了以「城市山人」為名的個人媒體,盼望自己能為心愛的山林略效棉薄之力。 我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山友和都會白領,但我相信透過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讓環境變得更好。
居於城市的我愛爬山,也愛寫山,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,而是山與人的關係。
View all posts